用竞赛的杠杆撬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车轮

2025-09-16 06:17:23

运动员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运动天赋,为了赛场上几分钟的“风光无限”,却要他们付出十余载的艰苦训练,训练占据了他们青春年少时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当他们退出竞技场时,才发现自己因为缺少基础文化素质而在社会上“无所适从”,融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全面展开。正是文化测试工作的逐步推进,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意料之中 存在差距

说到测试,成绩必然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的结果,用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的话说,就是“意料之中,预料之外”。这想必也是最能够反映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现状的。由于基层青少年训练当中“重体轻文”的现象始终存在,所以运动员文化课成绩与普通中小学生有差距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通过赛前文化测试统计,发现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作为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郭建军认为,通过赛前文化测试,反映出我国目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与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对竞技体育人才封闭式的,追求单一功能的培养模式所形成的问题。通过测试也让我们感觉到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大家在思想认识上有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对于“预料之外”的结果,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主任雷军表示,不能单从表象层面就认为运动员是没文化的人。要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首先要将这个概念转变过来,因为运动员是作为从事一项运动项目、拥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只是因为运动员的专业化培养体系和模式,导致了运动员基础文化的欠缺。运动员本身需要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基础文化素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的赛前文化测试只是一种调节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标,我们更深层次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在现有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之下,如何从本质上,围绕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角度,转变运动员培养模式。”雷军说。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随着现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趋势,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因此郭建军指出,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体育专项特长的人才,而并不是培养全才,我们现在拥有的运动员队伍就是一支体育专项人才的队伍,也许他们所了解的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体育所创造出的中华体育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相信随着人才培养政策的逐步落实,体育人才队伍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做好运动员成长的向导

当青少年运动员在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年纪进入少体校或者运动队开始学习时,也正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课教育的时期,教练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孩子的选择,教练员的素质也将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因此在此次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座谈会上,对于教练员素质如何提升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陆善真认为,从体制结构上来说,提高教练员素质应是第一位,运动员是第二位。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大范畴来说,理应将运动员素质提升放在首位,因为运动员是一个更为庞大群体,教练员的认知水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于文化教育的认识。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每一位教练员都有着自己的任务,需要用运动员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投入训练。郭建军认为,导致目前这种状况主要源于教练员对于科学训练认识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训练的理念,训练的方法,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等方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青少司也在致力于开展基层教练员的培训,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了解掌握项目的世界发展潮流等角度,全面了解掌握青少年阶段的训练手段,从而做好训练当中的主导群体。 据了解,为了帮助教练员更加科学地安排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青少司已经完成了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5个项目的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其核心内容是在充分地研究吸收国际发展趋势、先进方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点,细化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训练各项指标的要求和训练方法的运用,包括每天的训练时间要求,为将来的青少年比赛和训练评估都提供了依据,同时结合教练员培训和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的杠杆,对教练员提出新的要求。

三足鼎立支撑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只不过是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导向性举措,郭建军指出,从长远的发展来讲,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三条战线同时出击。 第一条战线是要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即目前体制内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得到完善,并且转变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各级各类体校的健康发展。近十几年来,国内的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数量持续减少。虽然数量上明显减少,但应该注意到,长期以来,能够在国际乃至奥运赛场上创造辉煌的中国运动员全部出自体育系统的培养,这是我们的优势。面对现在社会的发展给体校带来的强力冲击,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改革体校管理体制机制,让体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条战线是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围绕增强学生体质积极开展工作,因为青少年体育不仅仅包括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考虑,增强年青一代的身体素质。反过来讲,学校体育蓬勃开展,学生体育兴趣大大提高,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并不断提高水平,形成一个雄厚的学校体育基础,也为体育系统发现培养体育人才提供丰沃的土壤。让学校更广泛地参与到体育人才培养当中。 第三条战线是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作用,这将会成为今后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成为我们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的发展中,社会上的各类培训班、俱乐部甚至民办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是它们又独立于体育和教育体制之外,缺乏一些政策的扶持和行业的规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培训机构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NBA迈阿密热火队赛事网络直播全攻略:平台选择与时间查询
趣味“廉”运会 增强项目“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