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外国人就说自己是脸盲症?你可能误解了真正的脸盲症!丨万物科学说明书

2025-10-10 01:23:56

你喜欢看外国电影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会分不清外国演员?

我有,而且超级严重,尤其在电影院看欧美电影的时候,运气好的话,看三分之一就能分辨出男女主角,运气不好的话,看完片子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电脑上还好点,因为可以来回拖进度条比较脸部特征判断是不是同一个人,但这样看就是有点费手。

我曾一度怀疑过这是不是智商的问题,直到后来发现,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我才宽心,并安慰自己:我大概只是脸盲而已。

但今天,我要打脸了,因为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脸盲,是我对脸盲症误解了。

为什么对外国人傻傻分不清楚

以上这种现象其实是叫“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又叫跨种族效应,是指短期内可以轻易识别跟自己同种族的群体,但却无法准确识别不同种族个体间的相貌差异[1]。

异族效应,不止我们有,外国人也有。

还记得曾经戛纳红毯上,张馨予披着“床单”走红毯,被认成巩俐的事吗?还记得英国在报道范冰冰的时候,配图错用了关晓彤的图片吗?尽管英媒发现后随即修改了,但错用配图的画面还是被网友截了下来,并在微博上疯传,掀起不少热议,还让“英国报道分不清中国人的脸”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前5名。(估计外国人看甄嬛传也累死吧!)

这样傻傻分不清中国艺人的事情其实还挺多的,想想也挺可笑的。

2002年,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2]。他们找来了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采用了“习惯化”的范式来进行这项研究。

什么是习惯化?

当我们重复看到一张面孔直到再次看到ta而不再主动盯着ta看时,我们就对ta形成了习惯化。

研究人员给婴儿同时呈现了两张面孔,其中一张是熟悉的,另一张完全陌生,然后通过观察婴儿眼神在两张面孔上驻留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婴儿的面孔识别能力。

结果发现,无论是面对人脸还是猴子脸,6个月大的婴儿在新面孔上的停留时间都明显长于熟悉的面孔。这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对于人脸和猴子脸都能进行良好的识别。

有意思的是,9个月大的婴儿只对人脸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在对猴子面孔的辨别上,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注视时间都差不多。这一结果跟之前研究人员在成人身上观察的结果基本相似。

也就是说,6个月大的婴儿对人脸和猴子脸都能进行良好的识别,但9个月大的婴儿却出现了和成人一样对猴子识别能力下降的趋势。

之后,2007年研究人员在白种婴儿身上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3]。

图源:pixabay.com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婴儿在9个月大时,就丧失了分辨猴子脸的能力呢?

研究人员普遍猜测,这跟我们的“知觉窄化”有关。

这四个字,简单解释,就是当我们长期处于一个种族内生活时,我们会对身边人的细微差别逐渐变得很敏感,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对同种族的样貌辨认敏感度提升,对其他种族的样貌辨识度会下降。心理学家认为,异族效应是人类后天为了适应生活环境,大脑资源优化的窄化现象。

当然,这种窄化现象也并不说没有办法改变,其实是可以被削弱的。通过反复接触,长期生活在异族环境中,即可以打破这种魔咒。

换句话说,只要你经常性的看外国电影或跟外国人生活在一起,你分辨外国人的能力就会提升。这点生活在国外的留学生应该深有体会。

到底啥是脸盲症?

既然以上现象不是脸盲,那么真正的脸盲症又是什么呢?

其实,脸盲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脸盲症,其实又叫“面孔失认症”,通常表现为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能力降低或丧失[4]。

真正的脸盲者别说分不清外国演员,就连老婆、亲妈都认不出,即便是熟人,也形同陌路。虽然他们看到的图像和正常人是一样的,鼻子是鼻子,眼睛也是眼睛,但他们的大脑却没法把人脸的整体形象连接到一起,也分不清你跟别人在面部特征上的细微差别[5]。

谁能告诉我,这里面几个人?

图源:www.flashforwardpod.com

对于脸盲者来说,分辨人脸的难度大概就和我们正常人看手认人的难度差不多,你能仅仅凭借一双手就能猜出对方是谁吗?就算是自己爸妈的手,恐怕也很难认出。

一般情况下,这种缺陷仅限于对面孔的识别,并不不包括视觉识别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多数脸盲者只是对面孔的识别出现了障碍,但在识别日常的物体和阅读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根据致病原因,脸盲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性面孔失认,原因是大脑损伤,导致颞叶中与面孔加工相关的脑区受损而出现的面孔识别障碍,这类占比较少。

图源:www.netdoctor.co.uk另一种是先天性面孔失认,原因暂时不明。与很多人理解的恰好相反,脸盲症其实并不罕见,根据过往的研究报告,世界上约2.5%的人天生脸盲[6],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就有2至3个是脸盲者,这个比例其实还挺高。

不过,脸盲者往往不会自发地意识到自己患上脸盲,所以如果你去问一个真正的脸盲者,他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感知出现了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从来就是这个样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通常只能靠细节来“辨人”,比如说话的声音、衣着和走路姿势等等。

在电影《人群中的脸》中,因头部遭受重击而导致脸盲的女主角安娜每天都会将男朋友佩戴领带的颜色和系法以及携带的公文包画在小本上,以此来分辨自己的男朋友。

遗憾的是,尽管脸盲症的比例并不少,但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讲,还没有任何一种办法是可以治疗脸盲的,只能通过医学上的训练,得到一定的改善。

正常人为啥也记不住别人的长相?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既不是脸盲者,也没有其他疾病,但偏偏也记不住、分不清曾经跟自己打过照面的人,这又是怎么回事?

是智商出现问题了吗?还是记忆力下降了?

可能都不是,这或许是因为他/她跟你缺少共同点而已。

图源:www.medicinenet.com2007年,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探讨了除了种族以外,能引起面部识别的社会因素[7]。

结果发现,在面对与自己具有共同社会属性的人时,人们往往能够将他的长相记得更清楚。

举个例子,假如你面前有40张照片,其中20张来自于你的校友,另外20张来自于不同的院校,5分钟以后,你需要从60张照片中认出刚刚看到的40张面孔,你大概率会很快认出那些跟你来自同一院校的人,因为你心里清楚你们来自同一院校,可能就会对他/她多留意,也会对他/她的长相记得更清楚一些。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面对不同的陌生人,有时候你能记得住,有时候却又记不住的原因。总的来说,还是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比较少,他/她可能还不足以引起你的足够关注。

所以,即便是我们正常人也有认不出分不清别人的时候,更何况脸盲者了。希望大家也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他们认不出你不代表不重视你,只是认出你对他们而言比你认出他们有些吃力罢了。

参考文献:

1. Meissner C A, Brigham J C. Thirty years of investigating the own-race bias in memory for faces: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2001, 7(1): 3.

2. Pascalis O, de Haan M, Nelson C A. Is face processing species-specific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J]. Science, 2002, 296(5571): 1321-1323.

3.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 et al. The other-race effect develops during infancy: Evidence of perceptual narrow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12): 1084-1089.

4. https://www.medicinenet.com/face_blindness_prosopagnosia/article.htm

5. Gainotti G, Marra C.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 of right and left temporo-occipital and anterior temporal lesions to face recognition disorders[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1, 5: 55.

6. Grüter T, Grüter M, Carbon C C. Neural and genetic founda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prosopagnosia[J]. 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 2008, 2(1): 79-97.

7. Bernstein M J, Young S G, Hugenberg K. The cross-category effect: Mere social categorization is sufficient to elicit an own-group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8): 706-712.

头图来源:www.abc.net.au

发布于:北京

西甲:皇家马德里VS拉斯帕尔马斯 醒来又是一场胜利?
孙颖莎夺冠后为何半躺在座位上?行程安排、奖金曝光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