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生7.6級強震,官方警告強餘震風險
2025-11-01 07:48:23
簡繁中文簡體 繁體紐約時報 出版語言ENGLISH (英語)ESPAÑOL (西班牙語)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超大亞太中文 中中英雙語 雙語英文 英日本發生7.6級強震,官方警告強餘震風險MOTOKO RICH2024年1月2日週一,石川縣輪島,因地震裂開的道路和倒塌的房屋。 Kyodo, via Reuters日本當局稱,週一日本西部發生強烈地震,引發海嘯警報和疏散命令,有民眾被困在倒塌的建築物下,震中石川縣的電力和移動通信服務中斷。初步報告顯示,地震沒有造成最初擔心的大海嘯或人員傷亡情況,但官員警告,未來一週,特別是未來幾天,可能會發生大的餘震。日本氣象廳稱,能登半島於下午4:10左右發生地震,震級為 7.6級。警方稱,石川縣至少有六人在地震中死亡(截至北京時間1月2日晚間,地震已造成至少55人死亡——編注)。這次地震比2011年日本發生的8.9級地震要弱得多,當年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數千人死亡,並導致了福島核電站的核危機。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週一說,石川縣至少有六人困在廢墟中,但恐怕還有更多的人被困或受傷。據NHK報導,當地官員表示,尋求幫助的民眾人數令他們不堪重負,一個消防站接到了50多個報告建築物倒塌的電話。廣告日本氣象廳最初發布了強海嘯警報,並表示在面向日本海的能登半島部分地區海浪可能高達五米。他們命令居民立即撤離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但幾個小時後,政府降低了警報級別,稱預計最大浪高為三米。到週二上午,該機構再次將海嘯警報降級為海嘯提醒。據NHK報導,地震發生後不久,在輪島港口錄得最高海浪,約1.2米。朝鮮也發布了海嘯預警,同樣,俄羅斯對靠近日本北部太平洋海岸的庫頁島部分地區發布了海嘯預警。韓國報告的海嘯浪高約0.45米。地震後輪島發生火災。 Yomiuri Shimbun,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日本氣象廳表示,這次地震震源深度很淺,這往往會使地震更加危險。石川縣當局的初步報告顯示,「重要設施」沒有受到重大破壞,但消防部門表示,仍在確認住宅樓和其他建築的受損情況。地震發生時,日本仍在努力應對福島核危機的後果。2011年地震後,數萬人從核電站附近的城鎮和村莊撤離,有些人至今尚未返回。福島核電站周邊地區的清理工作仍處於早期階段,去年夏天,日本政府宣布將開始向海洋排放處理過的放射性廢水,令中國和韓國感到警覺。廣告日本原子能管理機構的一名官員說,週一地震發生後,日本西海岸石川縣誌賀核電站的放射性監測站都沒有出現異常跡象。有民眾困在倒塌的建築物下,石川縣數萬人面臨電力供應中斷。據NHK報導,港口城市輪島的醫務人員正在醫院停車場治療病人。當地民眾接到警告,餘震仍有造成山體滑坡和建築物倒塌的危險。日本政府表示,已錄得以能登半島為中心的19次地震。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石川縣知事已要求向該地區派遣日本自衛隊,自衛隊的所有部門都已做好準備,協助救援行動。地震發生後,新幹線停運,部分高速公路關閉。全日空四架原本飛往災區機場的飛機返航,日航取消了飛往石川和新潟的大部分航班。由於地震頻發,過去一個世紀裡,日本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堅固建築。它們能夠承受大地震,即使在震後也能正常使用。廣告通過投資、政府指令和與地震風險密切相關的工程文化,日本成功地減少了毀滅性地震的死亡人數。19世紀末的濃尾大地震以及1923年造成超過14萬人死亡的關東大地震促使人們研究更堅固的建築,並引入新的建築標準。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日本的每一次大地震都促使政府採取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做法和法規。輪島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Yusuke Fukuhara/Yomiuri Shimbun,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Emma Bubola、Shashank Bengali、Hisako Ueno和Jin Yu Young對本文有報導貢獻。
Motoko Rich是駐東京記者,領導時報對日本新聞的報導。點擊查看更多關於她的信息。
翻譯:晉其角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最受歡迎「習川會」誰是贏家?中國運用籌碼贏得關鍵讓步超級富豪鍾愛的紐約超高塔樓成「危樓」,誰之過?中加領導人八年來首次會面,兩國關係能否轉暖?中國暫停部分稀土出口限制,為何西方仍然感到擔憂?美國大米、牛肉餅和千島醬:川普在亞洲吃了些什麼川普不只是輸掉了與中國的貿易戰川普向習近平作出重大讓步:暫停擴大出口管制習近平含蓄警告各國:不要站隊美國限制對華貿易中國吩坦尼毒梟「王哥」在古巴落網從習近平到川普,強人統治讓世界更加危險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 紐約時報中文網iOS 和 Android App
點擊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